AIZen 部落格

情緒如何被量化?張剛鳴博士用科學看情緒:冥想調節大腦、改善壓力與情緒

作者:AIZen 團隊 | Sep 30, 2025 6:59:59 AM

情緒不是玄學,可以被「看見、量化、訓練」。大腦的不同區域與左右腦活性,會對我們的喜悅、壓力、退縮或靠近等反應產生影響;以 SAM 情緒量表、IAPS 標準圖片與腦波(特別是前額葉 Alpha 非對稱)等工具,可以客觀評估情緒。研究與實務觀察顯示,冥想能調節左右腦活性、穩定情緒,即使只做一次也看得到指標變化,長期效果更佳。

為什麼先談「腦」再談「情緒」?

大腦是情緒運作的硬體基礎:
前額葉:認知、決策、情緒調節與動作控制的中樞。
頂葉:觸覺、動作與空間感。
顳葉:聽覺、嗅覺、記憶(含海馬迴)、空間定位。
枕葉:視覺處理(顏色、光線)。
小腦:平衡與肌肉協調。

杏仁核是情緒「快反應」的按鈕:
• 右側刺激 → 較多恐懼、悲傷等負向情緒。
• 左側刺激 → 較多愉悅、幸福等正向感受。
• 面對壓力時決定「戰或逃」的即時反應。

情緒其實「量得出來」

1. SAM(Self-Assessment Manikin)情緒量表

圖片而非文字衡量情緒,快速、跨語言。常用兩軸:
Valence(愉悅度):從不悅到愉悅。
Arousal(喚起度):從低喚起(昏昏欲睡)到高喚起(心跳加速、眼睛睜大)。

2. Valence–Arousal 情緒模型

愉悅度作為 X 軸、喚起度作為 Y 軸劃出四象限:
• 高愉悅×中喚起:happy
• 中愉悅×高喚起:excited
• 低愉悅×高喚起:nervous/stress
• 中愉悅×低喚起:boring/depressed/sad

透過標準化的座標,研究者與使用者能對「生氣、害怕、開心」等情緒有一致的定義與量化依據

3. IAPS(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國際標準化情緒圖片庫;每張圖都有對應的平均愉悅度與喚起度
• 常被用來誘發特定情緒(如悲傷、興奮)進行研究或訓練。
• 搭配生理量測(fMRI、EEG 腦波、皮膚電、心跳、肌電)驗證情緒反應的可靠性。

從腦波看情緒:關鍵在「前額葉 Alpha 非對稱」

• 腦波常見頻帶:Delta、Theta、Alpha(8–12 Hz)、Beta。
左前額葉活性↑→ 較多正向情緒、趨近動機(approach)
右前額葉活性↑ → 較多負向情緒、退縮動機(withdrawal)
• 因此,「前額葉左右腦 Alpha 波強度不對稱性(Frontal Alpha Asymmetry)」,可以成為辨識情緒傾向的重要客觀指標。

冥想怎麼影響情緒?

一次練習就有感:即使是冥想初學者,單次練習後也觀察到 Alpha 活性調整左右腦不對稱的改善趨勢,與放鬆、專注相關。
週期練習效果更明顯:以 8 週練習為例,常見到前額葉 Alpha、Gamma變化與情緒調節能力提升,且與大腦網路連結改善相關。
臨床應用:在曾有自殺史與憂鬱症族群的研究中,觀察到 Frontal Alpha/Theta 指標的正向變化;即便個別研究在「腦波指標」與「臨床症狀」改善的同步性上有所差異,臨床憂鬱症症狀多呈現下降趨勢。 簡言之,冥想能調節左右腦活性、強化前額葉調控,對穩定情緒、降低負向感受具有科學上的支持。

把研究變成你的日常:3 步上手

1. 先量後練:先觀看讓你不喜歡的人或景象的照片,用簡化版 SAM(1 – 5 分)記錄「愉悅度 × 喚起度」;每次冥想練習前後各填一次,觀察幾周後的變化。

2. 10 分鐘腹式呼吸 + 身體掃描:先放慢呼吸進到副交感優勢,再做注意力停留與擴展。

3. 每週 3 – 5 次,至少 4 週:讓大腦的可塑性有時間發生;搭配週回顧,看你的情緒座標如何「向右、向下」(更愉悅、更穩定)。

重點複習(給忙碌的你)

• 情緒可被標準化量測(SAM、IAPS、腦波)。

前額葉 Alpha 非對稱能觀察到正負向情緒與動機傾向。

• 冥想是有效的神經調節訓練:一次有感、持續更佳;對高壓、焦慮、憂鬱傾向者尤其值得嘗試。

• 想落地應用:「量表紀錄 → 10 分鐘練習 → 週期追蹤」,把感受變成數據,把數據變成進步。

給你的建議

• 在手機備忘錄開一個『SAM 情緒日誌』,每次冥想前後各記錄一次:愉悅度(1–5)× 喚起度(1–5)。
• 今天就做一輪 10 分鐘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
• 連續 4 週,觀察你的「情緒座標」如何位移。

🌿 免費冥想體驗課程

10/2、10/9、10/16(四) 12:20~13:00
👉 立即加入,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午休時光:https://reurl.cc/OmavLg

📖 本文整理自張剛鳴博士於 AIZen 企業冥想課程,著重在「情緒量測與大腦機制」;下一篇將深入「情緒的主動控制」與訓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