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開始冥想,卻總覺得它神秘又難懂嗎?
有些人坐下來「什麼都不想」,結果腦袋反而更吵;也有人看著 App 指導冥想,卻始終感覺不到「那份平靜」。
其實冥想不是神秘的事——它是 有方法、有步驟、能練會的技術。而最穩、最容易入門的方式,就是從一個具體、可感的地方開始:臍輪。
想直接練習或了解哪一部分?點擊下方導覽快速前往:
臍輪(位於肚臍後方約三指幅深處)被稱為身體能量的「總開關」。對初學者來說,這裡是最容易感覺到呼吸與能量變化的部位——具體、有感、能讓注意力有「錨點」。
當我們的心落在身體的這個中心點,會自然帶來三個變化:
很多人以為冥想就是「放空」,但那只是「靜心」。真正的冥想,需要透過 呼吸 × 專注 × 方法,讓身心「進得去」並「安定下來」。
我們的大腦每天被資訊轟炸,加上長時間專注工作,常陷入「過勞待機」狀態。即使下班休息,腦也停不下來——這是 預設模式網路(DMN) 過度活躍的結果。
準備:坐姿端正、不靠背;雙腳落地或盤腿;舌頂上顎,眼睛輕閉。
若感覺微麻、微熱或脹感,就是「大腦在充電」。這個練習能快速提升腦部含氧量,讓思緒清晰、情緒放鬆。
冥想中最常見的困難是「坐不住」「注意力飄走」。這時,可以用一個簡單又有效的專注練習:一指禪。
當你能在指尖感覺到熱、麻、跳動或光亮感,表示你的注意力已經「聚焦成一點」。這是訓練專注力最直接的方式——既放鬆、又精準。
賴怡臻諮商心理師曾教導過注意力無法維持三分鐘的孩子,就從「一指禪」開始,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地練。幾週後,他能靜下來寫完作業。專注是可訓練的,大人也一樣。
呼吸與專注準備好後,就可以進入臍輪練習。這是讓你真正「安住身心」的關鍵。
肚臍後方約三指幅深處,可從:
⚠️ 注意:不要從肚臍正前方「往內帶氣」,容易脹氣。
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
當你越專注,臍輪可能會出現熱、跳、麻、氣上升、或由熱轉清涼等感覺,這些都是能量被喚醒的徵兆。
Q1:找不到臍輪怎麼辦?
很正常。臍輪屬於底層脈輪,剛開始不容易感覺。試著在睡前躺著練習、避開飯後,並以感謝身體的心態去感受。
Q2:生理期或手腳冰冷能練嗎?
可以,反而很適合。臍輪練習能促進血液循環、放鬆下腹、改善手腳冰冷。
Q3:盤腿一定比較有效嗎?
盤腿可幫助穩定氣脈,但不是必須。若受傷或不舒服,椅坐也可以,關鍵是「坐正不緊繃」。
Q4:每次都要憋氣嗎?
只在「找臍輪」那一刻短暫停留幾秒。找到後回到自然呼吸即可。
對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練多久、而是 跟對引導、反覆練習。冥想就像樂器練習,不會因為「聽過一次」就能上手,只有透過重複聆聽、反覆練習,身心才會慢慢建立記憶。
1. 重複練習今天播放的課程:
「〈消除大腦昏沉:活腦呼吸法〉」+「〈實作:啟動臍輪〉」
建議每天跟著 AIZen 課程引導重新練一遍。即使是相同的課程,每次身心狀態不同,體驗也會不一樣。重複播放,是讓呼吸與專注變成自然反應的最好方式。
2. 想換口味?試試 AIZen 首頁的〈今日推薦〉單元:
首頁每天會根據你的使用習慣與時段,自動推薦 6 堂適合的課。若有選擇障礙,只要點進其中一堂跟著練,就能開始當天的冥想。這些課都設計好節奏與長度,非常適合新手。
關鍵不是找時間,而是願意打開 AIZen 的那一刻。冥想不需要「完美準備」,只需要你願意重新呼吸、回到自己。
冥想不是求神奇,而是重新學會與自己在一起。當你能感受到呼吸的節奏、肚子微微的跳動、心慢慢靜下來,你就正在「真正的冥想」。
每次練習,都像替身心重開機。在混亂的生活裡,這十分鐘,就是你找回平靜的出口。
建議從「消除大腦昏沉」開始,搭配「一指禪專注」與「啟動臍輪」循序練習,讓呼吸、專注與能量流動成為你每天的穩定練習節奏。
📖 本文整理自賴怡臻諮商心理師於 AIZen 企業冥想課程。
用一年,打造你的「內在穩定力」!
於活動期間 11/02~11/16 23:59 完成付款,年度訂閱享$2,599元 (原價$3,600元),再加贈《冥想音樂・琉璃》,詳情請參閱活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