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後,願意留一段時間給自己,是對身心最溫柔的投資。賴怡臻諮商心理師從「為什麼要冥想」出發,結合腦科學與實作,帶大家用最簡單的腹部呼吸,把平靜感「召回」到日常。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表示大腦會按你「常走的路」強化連結:越常被啟動的神經路徑越通暢,少用就會淡化。冥想透過可重複的專注與放鬆,弱化過度警戒的迴路、強化穩定與覺察的迴路,讓情緒與注意力變得可調節。
壓力不只影響情緒,也牽動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套系統:短期壓力讓腎上腺素上升、效率暫時提高;長期壓力使皮質醇居高不下、免疫被抑制,身心可能進入「低電量模式」。冥想的價值,是在日常裡持續把系統調回穩定檔。
第一步不是立刻放鬆,而是先覺察:「我正在緊繃/在快轉/在反芻。」
目的:讓呼吸變慢、變順,調節自律神經,安穩情緒與思緒。
暖身(動作緩慢、確實):左右轉頭、點頭、仰頭,頸肩各畫圈幾次,帶出放鬆感。
練習提示:覺察呼吸路徑「鼻→胸→腹(吸)/腹→胸→鼻(吐)」。一旦分心,就溫柔帶回腹部的起伏。初學者若刻意「撐肚子」反而緊,先把呼吸放慢、放順,腹部起伏會自然出現。
你可能的感受:眼睛較不疲憊、肩頸浮現酸感(是覺察到緊繃,不是變糟)、思緒從多變少、想睡——都是自律神經轉向放鬆的正常反應。
在 AIZen 的「科學冥想」系列裡,有完整的「呼吸」單元:從呼吸的科學基礎與好處,到腹部呼吸實作的短到長練習(3~11 分鐘),由淺入深,幫助你建立穩定節奏。
立即前往 AIZen 註冊頁面,可免費試用 7 天。部分進階課程會上鎖,但「科學冥想」中的呼吸單元在試用期間可完整體驗;註冊後就能立刻開始你的第一場呼吸練習。
每一次練習,都是在重新整理大腦的路徑;
每一次吐氣,都是在告訴身體:「我願意放鬆。」
冥想時,注意力總想「往外跑」。方法不是壓制念頭,而是一次次把注意力帶回呼吸。腿麻、姿勢不適,也能透過專注穩住不適感,讓身心逐步整合。
「每天進步 1%」,一年後會是 37 倍。冥想的關鍵不是長度,而是可隨時啟動。
穩定持續的練習,讓呼吸自然成為你的「返回鍵」,一念之間,就能切換回到平靜。
如果你正在緊繃/快轉/反芻,先做三輪腹部呼吸。把平靜拉回來,今天就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