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為何不會自動休息?一圖看懂「腦疲勞」背後的錯誤節奏與解方、冥想好處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明明睡了很久,卻還是很累」?這很可能不是單純的睡眠不足,而是腦疲勞。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疲勞的成因、風險,以及最有效的解決方法。讀完後,你將學會如何快速檢測自己的狀態,並找到能真正幫助大腦放鬆的方式。
目錄總覽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明明睡了很久,卻還是很累」?
這很可能不是單純的睡眠不足,而是腦疲勞。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疲勞的成因、風險,以及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讀完後,你將學會如何快速檢測自己的狀態,並找到能真正幫助大腦放鬆的方式。
1. 大腦運作失衡的惡性循環圖(循環式圖解)
- 醒著時一直接收資訊(訊息爆炸、多工處理)
- 大腦始終處於「待命 × 評估 × 回應」狀態
- 情緒/壓力累積(但沒釋放)
- 身體明明躺著,大腦卻「以為還在戰鬥」
- 睡不沉/醒來仍累 → 進入新一天(回到第1步)
馬修・沃克 (神經科學家、睡眠研究專家)指出: 「現代人最常見的疲憊,其實不是身體累,而是『大腦無法關機』導致的假性恢復。」___《為什麼要睡覺?》
2. 職場大腦疲勞現象普遍:你不是一個人
許多上班族以為週末滑手機、追劇是在放鬆,但其實大腦仍在使用高達 60–80% 的能量。
到了星期一,突然失去效率,腦袋像空轉。
台灣位居過勞指數全球第一
根據全球管顧公司WTW韋萊韜悅獨家授權天下學習的一份《2024員工健康及福祉》調查中,
指出台灣員工過勞(Burnout)指數高達36%,不僅是亞洲之冠,
還遠遠高於北美洲(31%)、歐洲中東非洲(28%)及拉丁美洲(25%),
過勞指數位居全球第一。
引用來源: 【獨家報導】台灣過勞指數勝日韓、全球最高!一張圖看高風險員工族群
📊 可以透過 [一分鐘自我檢測工具] : https://business.ai-zen.co/blog/brain-fatigue-test
先評估自己。
其他腦疲勞常見症狀包含:
-
白天易打瞌睡、晚上卻睡不好
-
記憶力差、常忘事
-
無法集中注意力
-
情緒變得煩躁、焦慮
-
感覺「心很累」、「什麼都做不下去」
3.為什麼你的大腦無法「好好休息」,保持清醒?
原因1: 失眠問題造成大腦無法清除廢物
大腦專屬的「glymphatic 系統」只在深層睡眠時運作,用於清除代謝廢物。
若因失眠導致缺乏慢波睡眠,這個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毒素累積,
導致記憶力下降與持續疲勞感。
原因2: 現代社會環境資訊爆炸難以專注
現代人每天接收上千條通知與資訊,在工作中頻繁切換任務,
容易產生所謂的 Directed Attention Fatigue(定向注意力疲勞),即抑制干擾的機制過度運作。
這不是短暫休息就能解決的,
反而下班後滑手機、追劇也屬於大腦未停下的延續。
原因 3:壓力大導致慢性發炎與精神耗損
長期職場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長期分泌。
當皮質醇持續偏高,
會造成 慢性發炎,削弱神經傳導,使大腦難以進入深層休息。
研究顯示,若壓力未被有效釋放會損傷前額葉,導致記憶力衰退,並可能引發焦慮與憂鬱(引用自哈佛大學)。
--------------------------------------------------------------------------------------
📌 真實職場人大腦疲倦情境
這些現象正是壓力驅動腦部過度活化的結果,使大腦「始終處於待命模式」,
長期下來便會造成精神耗損與腦疲勞。
- 會議結束後腦袋依然停不下來,反覆回想討論細節
「他剛剛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剛剛那句會不會太衝?」 - 晚上躺在床上,仍在模擬隔天簡報或擔心主管的回應
「如果主管明天問我數據怎麼辦?簡報動畫還要改嗎?」 - 明明週末休息,卻因手機通知與工作訊息而持續焦慮
叮咚——是訊息嗎?不是,但焦慮已經啟動了。
現代人身心失調的三大原因:
- 睡眠品質差 → glymphatic 排毒系統失靈 → 腦中廢物堆積
- 資訊過載與多工處理 → 注意力抑制系統過勞 → 即使下班也難以真正休息
- 壓力長期未釋放 → 皮質醇長期升高 → 慢性發炎與情緒衝擊
這些因素交互作用,造成「大腦停不下來」、「休息後仍感混沌無力」的典型腦疲勞現象。
--------------------------------------------------------------------------------------
4.如果放任不管,會出現什麼風險?
長期忽略腦疲勞與壓力累積可能會引發以下三個階段的症狀惡化,從輕微不適 → 生理失調 → 免疫系統嚴重失衡。
第一階段:大腦慢性發炎,出現輕微身心症狀但容易被人們忽略
壓力導致皮質醇持續分泌,
-
神經發炎,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
-
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
-
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
這時候大腦其實已經進入慢性發炎狀態,但我們常誤以為只是「最近太忙」。
第二階段:自律神經失調與腎上腺壓力荷爾蒙失調
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副交感神經功能下降。
-
開始有皮膚狀況(如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
-
胃口異常、腸胃不穩、經期混亂
-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哭或發怒
這是大腦與內分泌系統拉警報了──壓力荷爾蒙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已經失控。
此外,腎上腺持續分泌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造成調節失衡,
引發過敏、皮膚病、腸胃問題等。
第三階段:嚴重免疫系統失調
-
感冒頻繁,傷口癒合慢,體力下滑明顯
-
慢性病惡化或反覆發作
-
情緒低落持續、身體提不起勁,甚至進入憂鬱狀態
這階段,大腦不再只是「累」,而是進入系統性失衡,需要身心同時調理。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醫師指出若放任壓力與發炎持續,免疫系統可能失控,產生自身嚴重免疫系統疾病。
5. 過度消耗的腦神經與習慣,產生大腦老化
我們的大腦在沒有任務的靜止狀態下會進入 DMN(預設模式網路)仍會消耗60–80% 的能量,
即使我們看似「放空」,其實神經網路仍在高度運作。
就像一台汽車雖不行駛卻沒熄火讓引擎持續運轉消耗,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會提早進入老化階段。
<腦神經造成大腦疲勞的後的後果>
在職場的影響性?
當大腦疲勞,DMN 與 CEN(讓我們集中注意的神經網路)
切換效率降低,導致專注與思考能力衰退 : 工作時的決策力下降
-
專注力難維持:頻繁工作切換與 DMN 過度活躍,使大腦無法真正進入集中狀態。
-
效率降低且易疲勞:即使短暫休息後仍覺得累,需更多時間才能恢復高效能工作模式。
在生活的影響性?
即便休息或假期,大腦仍維持 DMN 的高能量消耗,
導致有種「補不回來的疲憊感」。
腦疲勞長久下來的影響?
生活熱情下降:缺乏內在動力與清晰思緒,
容易產生焦慮、憂鬱厭世或無力感。(來源:姜尚文諮商心理師「人為甚麼會胡思亂想,停不下來怎麼辦!」)
這些負面後果讓人在疲勞中難以真正恢復心理與大腦的活力,
進而對日常產生強烈挫敗感。
4種方法消除大腦疲勞,讓大腦放鬆與修復
精神健康專家與臨床醫師普遍建議,透過多元策略改善「用腦過度」、「下班後大腦還是一直在運作」的狀態,以下 4種方法供參考(若自身狀況嚴重,請盡速就醫)。
方法 |
功效與機制說明 |
適合族群 |
健康飲食 |
遵循 MIND 或地中海飲食,攝取 Omega‑3、抗氧化蔬果,支持神經代謝,延緩腦退化並改善精神疲勞。 |
熬夜、飲食不均者 |
規律運動 |
增加腦部血流與氧氣,平衡大腦 DMN 與注意網絡。臨床證據顯示,運動與冥想結合效果最佳。 |
久坐上班族 |
數位減壓 |
降低手機使用頻率、降低藍光與通知干擾,恢復休息品質。 |
重度手機使用者 |
冥想練習 |
減少皮質醇、重構神經連結、改善專注與情緒,科學證實真正幫助大腦切斷過度 DMN 運作,對消除精神疲勞有一定效果。 |
職場壓力族 |
專業精神科建議結合飲食、運動、睡眠、冥想等全方位生活習慣介入,能有效緩解焦慮、疲勞與認知下降(參考來源: 美國精神醫學會生活方式指南)。
連GOOGLE都認可的大腦最高休息法:冥想
Google 與矽谷科技公司廣泛使用冥想,作為員工壓力與專注恢復技術,並受到多項研究支持。
冥想對大腦的 5 種好處
- 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有效緩解焦慮與壓力。
- 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改善學習與工作效率。
- 改善睡眠質量,提升深度睡眠比例。
- 減少焦慮與憂鬱風險,被證實具有類似抗焦慮憂鬱正面心態。
- 保護大腦結構,增厚前額葉與海馬迴、縮小杏仁核,並提升腦神經連結強度。
你可以如何透過冥想來幫助腦疲勞(立刻試試看)- 附上腦疲勞消除步驟
頭腦與我們的脖子透過大量的神經緊密相連,先透過動作放鬆讓頸肩壓力釋放是第一步,
以下方法立即可實踐
(註: 每個人體質/身體狀況與動作執行正確度均不同,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刻停止):
頸部放鬆:
-
頭輕緩地轉往左邊停留2-3秒後,回到原位
-
頭輕緩地轉往右邊停留2-3秒後,回到原位
-
頭輕微地往下低頭停留1-2秒後,回到原位
-
頭輕輕地往天空仰頭1-2秒(45度內,不過度抬頭),回到原位
以上動作以輕緩自己感到舒適的節奏循環兩次
聳肩操:
-
將雙手自然垂下(準備做上下聳肩放鬆的動作15次)
-
把肩膀先聳起,聳到最高點後自然放下為一次
-
心中以自然數1-15的節奏,完成15次上下聳肩動作頸肩放鬆
-
閉上眼進行腹式呼吸冥想
頸肩的放鬆,是消除腦疲勞的第一步,後續呼吸放鬆的引導需要聲音指導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若有需要請前往AIZen(點此)體驗學習(免費註冊)
事實上,當我們有這些心態,也會容易腦疲勞
-
過度追求完美
-
強烈責任感與自我期許
-
長期壓力中缺乏釋放
-
對失敗過度恐懼
這些心理習慣會使大腦處在緊繃狀態,增加皮質醇分泌,進而造成 神經發炎。
冥想不僅放鬆思緒,也能協助你建立穩定心態,讓心與腦同步修復。
讓我們在職場中,不再過度情緒與心情的消耗,恢復平靜。
長期練習冥想幫助建立健康大腦的習慣與系統
大腦就像肌肉,需要持續訓練與調整,才能在高壓環境下維持最佳狀態。
許多研究(如 Harvard Health)指出,長期練習冥想能降低皮質醇、強化神經連結、改善情緒與專注力。
與短暫休息不同,冥想能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大腦放鬆」習慣,逐步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讓你真正擺脫腦疲勞的惡性循環。
透過冥想的課程可以幫助你建立長期習慣
AIZen 的科學冥想線上課程結合腦科學與心理學,讓即使零經驗者,也能輕鬆上手並持續養成習慣:
- 大腦呼吸法:專為上班族設計,透過節奏呼吸與專業引導,在 短時間內重啟專注力。
- AI 冥想教練:利用身心狀態檢測量表與個人化建議,輔助你處理當下身心狀況,例如過勞疲累、焦慮、生氣等負面狀態。
- 冥想音樂:透過專業冥想音樂,大腦自然進入深層放鬆狀態。
- 階段式課程規劃:超過200堂隨選線上課程,AI客製化「每日推薦」隨點隨看,從 3 分鐘初階練習到 20 分鐘深度冥想,讓習慣逐步成形。精華重點式引導讓你一聽就懂、一做有感。
透過這些設計,AIZen 不只是提供冥想體驗,而是幫助你打造一個 系統化的大腦修復機制。
AIZen職場情境的應用
上班族常見挑戰在於「沒有時間」,因此 AIZen 將冥想線上課程設計融入 職場即時場景,幫助你在碎片化時間中也能完成有效的「大腦放鬆」。
- 通勤充電隨選冥想 : 戴上耳機聽著引導輕鬆冥想,上班前把自己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
- 10 分鐘午休冥想:避免午休越睡越累,讓下午頭腦依然清醒。
- 會議前3分鐘冥想:在重要簡報或決策會議前,快速降低焦慮、提升專注與冷靜。
- 工作高壓期的快速 Reset:只需 3 分鐘呼吸練習,就能減輕壓力與腦袋混沌。
- 睡前引導冥想:幫助你從「下班後腦袋還在運作」的狀態,過渡到深層睡眠,重啟大腦 glymphatic 清理功能。
這些設計讓冥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 即用即見效的職場工具。
📌 透過冥想幫助你解決腦疲勞! 重建健康的身心狀況
冥想不僅僅是一種放鬆技巧,而是建立 長期健康大腦習慣 的核心方法。透過 AIZen 的專業冥想線上課程與科技支持,你隨時隨地都能在職場與生活中即時應用,讓大腦真正恢復清醒與專注。
使用AIZen消除大腦疲勞,為自己補充每天的正能量!
數千位專業人士見證有效 : https://www.ai-zen.co/
訂閱 AIZen 電子報
精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