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en 部落格 > 身心保健

臨床心理師陳穎彥:心理治療是什麼?從自律神經失調到情緒韌性,一次說清楚

臨床心理師陳穎彥以臨床經驗解析:為什麼身體檢查正常,你仍然頭痛、心悸、睡不好?心理治療如何改善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本篇帶你理解心理治療、大腦機制與冥想對情緒韌性的幫助。


「心理治療到底是在做什麼?真的有用嗎?」
這大概是臨床心理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在台灣,精神醫療的門診量其實不少。以 2,300 萬人口來看,大約有 211 萬人曾經看過身心科,表示曾為精神或心理困擾所苦,比例接近十分之一。
但在這 200 多萬人當中,真正接受過「心理治療或晤談」的人,大約只有 2 萬 3 千多人,換算下來——一百個人裡,只有一個人有機會真正坐下來談談自己的心。
更重要的是,多數人只做過一到兩次治療,就沒有再繼續。

反觀國外的資料,例如美國大學生族群,當他們遇到心理或精神困擾時,「心理諮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使用率幾乎是並行,甚至有時候心理治療還略高於藥物。這個對比,讓很多台灣民眾更好奇:
「那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跟吃藥有什麼不一樣?」

心理治療是在做什麼?

簡單來說,心理治療是由通過國家考試、接受過完整專業訓練的心理師,透過「藥物以外」的方法,協助個人處理心理與精神上的困擾。

心理師通常具備碩士以上的專業訓練背景,透過談話、關係建立與各種技術,陪伴個案一起面對:

  • 情緒困擾:憂鬱、焦慮、恐慌、易怒、莫名緊張
  • 認知與想法:習慣性負面解讀、自責、過度擔心
  • 人際與家庭:關係衝突、角色壓力、照顧壓力
  • 生命困境:創傷、失落、身分轉換、退休適應……

而「心理治療」其實不是只有一種形式。
不同心理師可能擅長的方式不一樣,例如:

  • 有些偏向「認知行為治療」:帶你看清自己的自動想法、行為模式,重新練習更健康的反應方式。
  • 有些著重「人際與關係」:從你與他人的互動,看到長年累積的模式與傷口。
  • 有些透過「藝術、遊戲、表達性技術」來協助情緒表達與整合。

共同點是:
它不是要「把你變成別人眼中完美的人」,而是幫你成為一個更理解自己、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

檢查都正常,但身體就是「怪怪的」,怎麼回事?

很多人來到身心醫學科前,已經在各科跑了很久。

  • 頭痛、頭暈、耳鳴
  • 胸悶、心悸、喘不過氣
  • 肩頸緊繃、四肢無力、睡不好
  • 檢查做了一輪:抽血、心電圖、腦部檢查……

醫師說:「器官功能都還好。」
這時候,常被告知的一個名詞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就像身體的「自動開關系統」,負責調節心跳、血壓、呼吸、消化等機能:

  • 交感神經:讓我們進入「緊張、備戰」模式
  • 副交感神經:讓我們「放鬆、修復、好好睡覺」

如果長期壓力大、想太多、擔心停不下來,就像橡皮筋被一直拉緊,卻沒有機會鬆回來,久了自然會失去彈性。

於是你會感覺:

  • 「身體哪裡都怪怪的」
  • 「明明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覺得放鬆不了」
  • 「醫生說沒事,但我就是覺得不對勁」

這不是你在裝,也不是你想太多而已,而是心理與情緒真的會透過神經系統,映照在身體上

藥物 vs 心理治療:哪一個比較好?

很多第一次來治療的人,都會問:「心理治療真的有效嗎?會不會只是聊聊天?」

其實,以憂鬱症為例,有幾個重要的觀念:

  • 即使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大約一年內,約有 40% 的人會自然好轉,20% 部分改善,還有 40% 會持續陷在憂鬱裡。
    那些勸你「不用看醫生、靠意志力就好」的人,很可能剛好就是那 40% 能自然好轉的人——但另外 60% 的人,卻可能需要更多幫助
  • 若接受治療(藥物、心理治療或兩者並行),在 6~12 週的「急性期治療」裡,多數人會明顯改善,不用苦撐一年。

研究也發現,在許多診斷(像恐慌、焦慮、憂鬱等)上:

  • 藥物治療的效果
  • 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的效果

兩者其實是相當接近的,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心理治療更符合他對「不想只靠藥」的期待。

比較理想的想法是:

  • 症狀比較嚴重時:藥物+心理治療並行,既穩定身體,也調整內在模式
  • 症狀較輕、中度,或不想吃藥:可以先從心理治療開始,評估改善狀況再調整

可以把心理困擾想像成「心靈感冒」:
靠自己多休息、有時也會好;但若拖很久好不了、影響到生活與工作,找專業幫忙,其實比一個人撐更有效率、也更安全。

一個小小的心理練習:壓力如何讓大腦「卡住」?

想像桌上有一個透明盒子,裡面卡著一個小金字塔。
你的任務是:在 20 秒內把金字塔拿出來。

實驗發現,大約有 80~90% 的人,在 20 秒內解不開。
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

  • 有人在旁邊看
  • 你開始在意別人的眼光
  • 心裡想著「我是不是很慢?會不會很丟臉?」

於是,情緒(焦慮、緊張)開始干擾思考,腦就打結了

更有趣的是,每個人「面對困難」的方式也不一樣:

  • 有的人拿到就說:「太難了,我不要。」直接放棄
  • 有的人邊做邊抱怨,順便抒發壓力
  • 有的人 20 秒內一句話都不說,死命硬解、不求助

最後一種人,其實就很像在「鑽牛角尖」。
生活中很多憂鬱、焦慮的個案,其實不是沒努力,而是:
他們一直在用同一種方式努力,卻不敢、也不習慣向外尋求幫忙。

心理治療做的,就是陪你一起看:

  • 你平常是「怎麼用力」在生活
  • 哪些地方,你其實已經很辛苦了卻沒發現
  • 有沒有可能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解題方式

當情緒先被安頓下來,很多看起來「怎麼想都想不通」的事情,
可能只是一點小小的轉向,就鬆開了。

冥想如何幫助情緒自控與回彈力?

談到情緒調節,很多人會問:
「我就是放不下、轉不了念,這種個性真的改得了嗎?」

這裡就要談到大腦裡一個很重要的區域——杏仁核(amygdala)

  • 杏仁核與情緒反應高度相關,尤其是害怕、恐懼、焦慮等負向情緒。
  • 當我們遇到壓力或威脅時,杏仁核就像警報器,一旦被啟動,就會讓身體進入緊繃狀態。

相對地,前額葉皮質則跟理性思考、自我覺察與煞車能力有關。
當前額葉與杏仁核連結良好時,我們會比較有能力:

  • 覺察到「我現在很焦慮/很生氣」
  • 把情緒暫時放在一旁,先做出對自己長遠比較好的選擇
  • 在跌倒後比較快「彈回來」,不會卡在情緒裡太久

冥想在這裡扮演什麼角色?

當我們閉上眼睛,嘗試專注在當下(例如:呼吸、身體感受)時,
腦中過去許多「未完的心事」其實會一直浮現:

  • 那些沒講完的話、遺憾、擔心、糾結
  • 讓我們反覆想起就又糾結的情緒記憶

在冥想練習裡,我們不再是被情緒拉著走,而是一次又一次地:

  1. 發現自己又被拉進某個情緒或故事
  2. 溫和地把注意力帶回當下(例如回到呼吸)

這個不斷「覺察 → 拉回 → 覺察再拉回」的過程,就像在做大腦重量訓練:

  • 強化前額葉的活化
  • 強化前額葉與杏仁核之間的連結
  • 讓杏仁核的過度活化慢慢下降

長期下來,冥想有助於:

  • 情緒來時不會那麼猛烈、那麼久
  • 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提升
  • 回彈力變好,不會多年被同一個情緒困住

換句話說,你不是不會放下,而是大腦還不熟悉「如何放下」。冥想就是在幫你練這個能力。

用「平常心」,取代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

有些人一點小事就難過好久,有些人則什麼都「沒關係啦」,看似樂觀,卻常忽略風險或別人感受。兩邊走極端,都容易在生活中撞牆。

從腦科學上來看:

  • 左前額葉的活動與正向情緒較有關
  • 右前額葉則與負向情緒較有關

如果大腦偏向某一邊過度活躍,就容易變成「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

冥想,提供了一種幫自己「回到中間」的練習。

它不要求你:

  • 不准難過(那是壓抑)
  • 一定要很享受人生(那是強迫樂觀)

而是練習:

  • 不一直黏在過去的好與不好
  • 不無限想像未來的最壞或最好
  • 多一點時間,單純待在「此時此刻的感受」裡

當我們比較能專注於當下,
大腦左右前額葉的活動有機會達到更平衡,
自然比較能用「平常心」面對生活,而不是一下衝太高、一下跌太深。

什麼時候值得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你可以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些身體或情緒上的「小毛病」,已經影響到睡眠、工作、家庭或人際了嗎?
  • 你已經試過運動、跟朋友聊聊、信仰等方式一段時間,卻還是好不了嗎?
  • 你覺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同一個循環裡打轉」,卻找不到出口嗎?

如果答案多半是「是」,那麼:

  • 找身心科醫師評估、了解是否需要藥物協助
  • 或與臨床/諮商心理師聊聊,嘗試心理治療

都不是「我撐不住才去」的最後手段,而是照顧自己的一種負責任選擇。

同時,你也可以在生活裡,加入像冥想、腹部呼吸、身體放鬆練習等方法,
從大腦與神經系統的角度,幫自己一點一滴「重訓」出更好的情緒韌性。

給正在猶豫要不要求助的你

心理困擾並不丟臉,就醫也不是表示你輸了。
就像我們會為一顆蛀牙去看牙醫、為骨折去看骨科一樣,
為自己的心找專業協助,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知識就是力量。
當你知道:

  • 身體檢查正常,並不代表「你在裝」
  • 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焦慮,都有清楚的機轉與治療方式
  • 心理治療與冥想,真的可以在大腦裡產生變化

你就不再只是被情緒和症狀拖著走的那個人,
而是慢慢學會,如何在風雨之中,牽著自己、也牽著心走的人。

延伸閱讀